首页 > 快讯 国产传感器助力整车出海,共绘全球“芯”蓝图
国产传感器助力整车出海,共绘全球“芯”蓝图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国产传感器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芯”机遇。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作为汽车智能化的关键部件,传感器需求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随着国内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产传感器在性能、可靠性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的实力。
根据纳芯微最新发布的2023年业绩报告,其传感器产品营收实现逆势增长,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6575.36万元,同比增长49.18%。
纳芯微电子市场经理毛怿奇表示:“国产传感器产业要想真正走向全球,除了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还需要借整车出口海外的东风,发展一批具有本土乃至全球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加速国产传感器走向全球的步伐,努力成为全球传感器行业的中坚力量。”
全球芯片需求激增,积极应对出海挑战
当前,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已成为驱动汽车芯片增长的两大核心引擎,全球范围对芯片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产业政策为芯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中国企业在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技术实力的提升使之能够制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和高性能芯片产品。
毛怿奇表示,作为汽车芯片供应商,纳芯微的目标是成为在汽车电子领域占据领导地位的芯片供应商。在应对当前的出海挑战方面,首先需要了解客户端的一些明确需求,根据这些需求不断提高产品应用的可行性,生产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类型,以此反哺于车厂,进一步扩大或提升整车出口的优势。
他介绍说,目前纳芯微已经在德国、日本、韩国等海外地区构建了销售团队,希望通过本土化销售更好服务本地客户。同时,纳芯微也正积极地与全球Tier 1合作,开发定制化产品,以满足当前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赛道的需求。
纳芯微传感器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汽车热管理系统、域控制系统、车身电子以及智能座舱系统当中。面对出海机会,纳芯微也在考虑利用全球化资源来实现全球化经营,通过独立研发、市场运营来支持一些海外客户,相当于建立一个独立运营体系。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中国芯片企业出海过程中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在于,不仅有本土竞争对手,还面临全球化市场竞争,甚至还有贸易摩擦等方面的挑战。纳芯微在全球化道路上态度坚定,尝试才刚刚开始。“我们希望未来通过全球化布局获得更多竞争优势,”毛怿奇说。
事实上,传感器公司和全球Tier 1合作,双方可以互相赋能,对Tier 1来说,既可以保证供应链安全,传感器公司又可以充分理解本土市场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拓展汽车市场应用场景,合作把握新机遇
拓展市场应用场景非常关键的点,是与合作伙伴一起理解场景需求,一起定义产品,才能把握目前快速增长市场机会。
纳芯微的汽车产品是从传感器起家,最早开发的是压力传感器调理芯片,同步布局了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磁传感器以及电流、角度检测产品。
目前,汽车芯片增长最快的两大核心引擎是电动化和智能化。纳芯微的一些传感器产品已开始应用在智能化领域,比如智能座舱的空调出风口温湿度传感器,它可以调节舒适度,提高驾乘人员的舒适性;空调热管理传感器可以实现冷媒压力监测,更好地控制温度,特别是满足电池本身对温度的要求。
此外,底盘应用正在从传统的真空助力刹车模式转向One-box线控模式。纳芯微的传感器可以帮助监控刹车力度,助力自动驾驶发展。纳芯微还积极助力客户开发定制化产品,比如纳芯微与大陆集团子公司陆博就乘用车关键零部件轮速传感器本土化项目达成了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更智能、更安全的汽车技术进步。
在电动化赛道,需要使用DC-DC逆变器、OBC等等,这些高压供电或大电流供电场景离不开安全性,传感器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包括磁传感器的电流检测、压力传感器的电池包热失控检测,都可以防止发生意外,保护乘客的安全。
汽车价格战下的传感器降本之道
现在,新车发布速度非常快,产品上市时间非常短,价格竞争也很激烈。车厂和零部件厂商并不满足于芯片公司提供平替产品,他们需要更高性能、更易设计的产品,且希望提供系统级方案。至于芯片,原本用在高端车型的也逐渐普及到中低端车型,传感器公司如何化解产品降价压力呢?
毛怿奇认为,现在行业越来越卷,价格变化随时发生。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逼得芯片厂商无论如何要杀出一条血路。但是在面对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下,不能只一味的跟随,必须要聚焦行业,贴近市场,快速响应,在深度理解行业应用和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构建差异化的产品竞争力。而这也正是国产芯片公司能为客户创造的真正价值所在,围绕应用持续创新,以创新降本,比如原来实现某一个功能可能需要很多外围器件,通过电路上的一些创新,在实现同等功能的前提下简化电路。这意味着芯片厂商需要对整个系统应用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根据应用设计出更合适、更简化的电路。其次,要提升集成化水平。传统汽车的电子化程度不高,现阶段芯片厂商正在把更多外围器件集成到一个小小的芯片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客户降本,同时又可以将芯片本身附加值拉高。
抛开设计层面谈成本优化,一方面,要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晶圆厂和更加成熟的封装厂,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在封装上进行创新。半导体产业链非常长,单靠设计公司去优化成本非常有限,需要与供应链,比如从晶圆、封装、标定层面共同降本,而不是简单地将各个环节的毛利压低。
突破MEMS传感器设计挑战,实现量产化应用
MEMS传感器在汽车行业应用非常广泛,从安全气囊到刹车系统,再到电子稳定系统都需要MEMS。但是,MEMS制造工艺非常复杂,产品非常多样化,不同产品需要用不同工艺,同时又受限于专利限制和垄断。对国内汽车产业来说,如何实现MEMS传感器量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毛怿奇认为,实现MEMS量产需要应对一些挑战。第一,MEMS本身工艺非常独特,包括微机械加工、表面或体加工、键合、封装等等,需要对这些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并掌握,才能确保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比如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二,对汽车产业而言,MEMS研发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自主研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优化,而且还要时刻保持对前沿技术动态的关注。比如传统传感器内部有多颗芯片,现在逐渐把敏感单元和调理芯片集成到一颗芯片中。
除了技术研发层面,像纳芯微这样的公司是生产外包、晶圆外包的设计公司,更需要关注供应链管理,比如传感器大多是非标器件,其生产制造涉及很多环节,包括产品性能的定制,封装定制、非标设备的定制以及测试程序定制开发。这往往就需要跟原材料供应商、设备生产商、封装测试服务商建立很紧密合作关系,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外,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供应商,所以质量管理体系要可控,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实现MEMS量产,从原材料入库到产品出厂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质量管控,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纳芯微在质量管控方面的投入相当大,人员占比也非常高,整个质量管控流程都按照车规行业标准进行。几年前,纳芯微就获得了TUV莱茵ISO26262的功能安全管理体系ASIL D认证;2023年,也荣获权威认证测试机构VDE颁发的“优秀质量奖”。
在实现量产时,最核心的环节在于产能提升,小批量生产之后需要保证大批量的稳定生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跟设备厂商、封装厂商紧密配合,通过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的优化来提升效率。
最后一个环节是产品销售,对于汽车行业,客户支持和服务非常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能够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同时还要和客户保持高度密切的联系,以确保MEMS传感器能够在同质化产品中实现一些差异化竞争,从而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
总之,实现MEMS量产,不仅要求厂商具备研发、工艺的基本能力,也需要整个供应链持续提升质量和产能,此外,在下游客户服务方面也需要全面提升和完善。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xinwulian.net/news/2024/0510/29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