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企业 当虹科技精彩亮相2025中国卫星应用大会 三大场景赋能卫星物联网新业态!

当虹科技精彩亮相2025中国卫星应用大会 三大场景赋能卫星物联网新业态!

10月25日-27日,2025年中国卫星应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当虹科技连续第三年参加这一卫星应用领域盛会。

本届大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融合网络与卫星应用”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的行业领军企业、科研机构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卫星通信与AI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与往届相比,当虹科技今年的展示实现了从单一视频压缩技术到三大场景赋能卫星物联网/卫星互联网新业态的重大跨越。

无论是海洋智能船舶“超级压缩+船舶AI”一体化方案,还是破解卫星物联网场景的数据传输难题,抑或是无人装备远程遥操,当虹科技的现场演示都吸引了大量业内人士来交流,再次成为大会焦点。

海洋智能船舶场景

从“能传”到“智传”,超级压缩与AI深度融合

基于卫星场景的海洋智能船舶,是当虹科技长期深耕的优势领域。今年的展区中,当虹展示的“视频超级压缩+船舶AI”一体化智能前端解决方案,吸引了不少到访观众驻足观看。

现场演示中,系统基于AI算法实时识别驾驶室人员离岗、甲板作业未穿救生衣、违规吸烟等风险行为,并立即告警。工作人员现场介绍:“我们不仅实现了10–100倍的视频压缩,让远洋船舶的视频‘回得来’,更将AI算法深度嵌入前端设备,做到边压缩、边分析、边预警的一体化智能处理。”

该系统遵循海事局《船舶智能监控系统技术指南》规范,集成人员值班、异常行为识别等多种AI算法,并通过“一船一库”的个性化模型训练机制,持续提升识别精度。AI与视频压缩的深度融合,为智能航运注入更多智慧力量。

卫星物联网场景

从“传数据”到“视、图、物联”一体化传输

在不少偏远地区,传统窄带卫星只能回传物联网数据,连图片传输都非常困难。然而在应急救灾、野外监测等场景中,指挥中心迫切需要看到现场图像,而不仅是现场数据。

针对这一痛点,当虹科技推出了“智能·视·图·物联一体化前端”,将视频AI分析、图像深度压缩、物联网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力融为一体,突破了过去“只能传数据、难以传图像”的瓶颈。

当虹技术人员进一步介绍:“我们的设备能将图片压缩至10KB-20KB,并打包物联网数据一同回传,在几乎不增加带宽成本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图像’的多模态传输。”

目前,该解决方案已适配天通、吉利、天启、北斗三号等主流数据卫星,为偏远地区的环境监测、应急指挥等场景提供了“看得见的数据链”支持。

无人装备场景

从“现场组网”到“卫星回传”

确保机器人“永不掉线”

作为今年新拓展的场景,在无人设备展区集中展示了当虹在动态视频压缩方面的最新突破。

针对无人机、机器狗等设备在运动中画面变化剧烈、卫星回传带宽需求大的痛点,当虹推出了“动态视频峰控压缩与远程遥操”解决方案,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浓厚兴趣。

比如无人机巡检场景,视频码率会因为画面复杂度、光照变化、运动速度等因素波动,视频码率很大,即使4G网络都难以回传到指挥中心。通过当虹峰控压缩技术,既可以将动态视频大幅压缩,也可以通过动态调整压缩参数,限制数据传输的瞬时峰值,从而保证视频流在有限带宽下稳定、连续、低延迟地传输。

然而,在偏远山区、深林峡谷,或地震、洪灾后的区域,传统4G/5G往往受限,甚至完全断网。虽然通过“自组网图传”,无人机“蜂群”和机器狗“狼群”可在现场快速组网,实现协同侦察、就近共享。但要把关键画面与数据回传到更远的指挥中心,弱网、断网依旧是挑战,如何解决?

当虹科技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为其中一只机器狗搭载便携式卫星通信终端,它即刻化身“移动基站”,打通前线与指挥中心的链路。

“近距离,靠自组网;超远距离,走卫星链路。当虹科技将两项通信技术深度融合,让机器人在断网环境下也不掉线。”当虹科技技术人员表示,这为地质灾害巡查、边境巡检等场景提供了更可靠的视频通信保障。

从最初聚焦视频压缩,到如今融合AI分析与多模态数据处理,并拓展至“海-陆-空”全场景应用,当虹科技正持续拓宽卫星通信的能力边界。

正如当虹科技副总经理汪本义在卫星应用产业生态论坛上所说:“卫星通信的未来,不仅是‘通’的问题,更是‘智’的问题。当虹致力于通过视频压缩、AI与多模态融合技术,赋能更广阔的卫星应用生态。”

文章来源:http://www.xinwulian.net/enterprise/2025/1028/30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