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
-
三星 AI 推理芯片 Mach-1 即将原型试产,有望基于 4nm 工艺
芯物联 5 月 10 日消息,韩媒 ZDNet Korea 援引业内人士的话称,三星电子的 AI 推理芯片 Mach-1 即将以 MPW(多项目晶圆)的方式进行原型试产,有望基于三星自家的 4nm 工艺。
-
再等两年?iPhone 18芯片或采用1.8nm工艺
近日台积电公布了一项重大的芯片制造技术突破,名为A16的制程工艺。这一技术能在1.6nm的节点尺寸上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优秀的能耗控制,为未来的iPhone和Mac带来显著的速度提升。在台积电的年度北美技术研讨会上,A16制程工艺得以揭晓。
-
消息称高通再战服务器芯片市场:台积电 N5P 工艺、80 核 Oryon
芯物联 4 月 26 日消息,根据国外科技媒体 Android Authority 报道,高通公司在发布骁龙 X Elite / Plus 芯片之外,内部正在研发代号为“SD1”、采用自研 Oryon 的服务器芯片。
-
三星否认将在HBM芯片生产中应用MR-MUF工艺
芯物联 3月13日消息,三星电子发布声明称,关于三星将在其HBM芯片生产中应用MR-MUF(批量回流模制底部填充)技术的传言并不属实。早些时候有报道称,三星计划采用SK海力士使用的MR-MUF封装工艺,替代部分其目前采用的非导电薄膜(NCF)技术。
-
全球芯片大幅反弹,高频科技超纯水工艺助力国内芯片加速发展
近日,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报告预测,随着全球对半导体需求的增加,预计销售额将创下历史新高,全球芯片行业有望在2024年实现全面反弹,跃升至近6000亿美元。该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也在公开场合表示,全球半导体销售在经历了2023年初的低迷之后,下半年强劲反弹,预计这一趋势将在今年继续。
-
英特尔1.4纳米芯片制造工艺首次亮相
北京时间2月22日,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在美国圣何塞举行的Intel Foundry Direct Connect大会上发布了最新代工进展,包括全新制程技术路线图以及新的客户和生态伙伴合作,并表达了其在203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代工厂的愿景。
-
中国电科实现国产离子注入机28纳米工艺全覆盖
记者29日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该集团旗下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电科装备)已实现国产离子注入机28纳米工艺制程全覆盖,有力保障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在成熟制程领域的产业安全。
-
中国成熟工艺芯片已遭美国“眼红”
几年前,在国际地缘贸易关系的影响下,特别是 EUV 光刻机受严格管制之后,中国就开始转向成熟工艺段芯片工厂的建设,整体产能不断上升。1 月 11 日消息,巴克莱分析师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根据中国本土制造商的现有计划,中国的芯片产能将在五到七年内增长一倍以上。
-
三星电子与阿斯麦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共同研究超精细芯片制造工艺
12月12日,阿斯麦与三星电子签署了一项备忘录,将共同投资1万亿韩元(约合7.04亿欧元),在韩国建立研究中心,利用下一代极紫外(EUV)光刻机研究超精细芯片制造工艺。此外,阿斯麦还与SK海力士签署了一项协议,将合作开发旨在降低芯片制造能耗的技术。
-
3nm 工艺、明年上半年量产,消息称英特尔 Lunar Lake 芯片由台积电代工
芯物联11 月 22 日消息,根据集邦咨询报道,英特尔已经向台积电下达 3nm 工艺订单,用于生产即将推出的 Lunar Lake 芯片,这标志着台积电首次成为英特尔主流笔记本 CPU 的独家生产商。目前台积电和英特尔均未置评。
-
vivo X100系列首发自研芯片V3:基于6nm工艺打造
芯物联11月9日消息,据vivo官微消息,vivo X100系列首发搭载自研影像芯片V3,这颗芯片基于6nm工艺制程打造。官方介绍,V3影像芯片可以为用户带来电影级焦外散景虚化、全自动主体焦点检测和切换、电影级肤质优化和电影色彩处理等4K电影人像模式的超级体验。
-
紧追苹果,传骁龙8 Gen 4/天玑9400芯片明年采用台积电3nm工艺
芯物联消息,苹果iPhone 15 Pro系列的AI7 Pro芯片采用了台积电3nm工艺,而高通和联发科可能落后苹果一代。据报道,高通明年正式发布的骁龙8 Gen 4,还有联发科天玑9400有机会缩小这一差距。
-
vivo X100首发自研V3影像芯片:6nm工艺制程
芯物联10月26日消息,据爆料,vivo X100系列将于11月份登场,该机除了首发搭载联发科天玑9300芯片外,还将首发自研的V3影像芯片,这将是行业内影像最好的天玑旗舰。目前天玑9300已完成和V3的适配调通,将大幅提升手机的影像能力。
-
国内首条锗硅工艺高频毫米波芯片封测线在宁投产
近日,冠群信息技术(南京)有限公司封测线项目在江北新区研创园正式投产。这条国内首条锗硅工艺高频毫米波数模混合芯片封装测试线,总投资规模约1.5亿元,能够对高频毫米波芯片设计企业提供封装服务,解决了高频毫米波近感雷达探测下游应用端的国产化“卡脖子”芯片技术封装测试问题。